「九宮坑道」,更正確的名詞應該是「九宮小艇坑道」。因為在山壁中開鑿坑道的目的,是希望小艇可以在堅硬的岩層掩蔽下輸運戰爭所需的補給
1963年7月開鑿了第一個坑道,原本預計完成的所有坑道可以容納117艘補給小艇,後來在當時總統蔣中正先生指示下,擴增到167艘
第一個完成的小艇坑道位於烈嶼對岸大金門南方的塔山,烈嶼的「九宮坑道」則是完成於1965年5月,也是金門目前已開放小艇坑道中,規模最大的,可以容納52艘小艇停泊
不知是剛進坑道覺得陰冷,還是這個角落肅殺十足,總之有鎮懾的氣勢
「地下化」的戰略奇蹟,即將由此展開
進入一小段之後,可以選擇右邊亦或是左邊步道,雙丁字型水道總長約790公尺
花崗岩層炸開後,用人力搬出碎石,憑空挖出的水道,只能用「鬼斧神工」形容
我南來,妳北往,素不相識的彼此,相遇於羅厝漁港,卻背著同款同色的包(致敬戰地,右邊這位身著粉紅迷彩耶~)
由於九宮坑道是金門所有戰備坑道中佔地最寬廣者,所以有不同出入口
出了坑道口,由高處再一次俯瞰對岸的大金門(塔山坑道),當年的小艇就是在這個水域於砲火之下密集穿梭,運送軍需
突起的筋絡,賁張的肌肉,坑道內一角的蠟像,具體地傳達出當年以簡易設備開鑿坑道的艱辛
穿過山體,坑道的末端即是羅厝漁港
羅厝漁港端的迷彩牆張貼「海水漲退潮時間」以及其它遊客注意事項
坑道旁的副坑道很陰暗,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刻意不將燈光打入,因為裡面約莫有一、兩百隻的蝙蝠,所以除了海浪拍打聲,隱約還可以聽到蝙蝠的吱吱叫聲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烈嶼被稱為前線中的前線,為了與地廣兵足的共軍抗衡,全島戰備工事地下化。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在硬度高於大理石的花崗岩中,胼手胝足硬是開鑿出令人驚嘆世界級的戰備地下水域坑道
隨著兩岸局勢的改變
1968年初,海軍重做編制,小艇大隊僅保留一中隊於料羅灣做為離島運補之用,其餘撤回台灣左營軍港
1977年國軍組織調整,烈嶼守備部隊將部份閒置的九宮坑道整建為「烈嶼醫院」(野戰醫院)並提供民間醫療服務
1987年「烈嶼醫院」搬遷
2001年金門國家公園開放參觀
細數羅列的世事變遷,仍然保留原始樣貌的九宮坑道,雖已轉型成為旅遊景點,遊走其中,仍不免讓人有【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回首雲山青矗矗,黃流依舊繞彭城】的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