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鄭,鄭成功的鄭」
華人社會,鄭姓人家的自我介紹,最常聽到的是「我姓鄭,鄭成功的鄭」,似乎人人都聽聞過「鄭成功」這號人物
臺灣與鄭成功的聯想大概就屬臺南的「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祖廟」、「赤崁樓」等。殊不知,鄭成功攻取臺灣是以金門為後勤基地…
話說,鄭成功的老爸鄭芝龍本是明朝的大官,後來改朝換代,鄭芝龍很識相地歸附清朝,鄭成功本是一介書生,傷心不恥於老爸的行徑,於是和老爸決裂,焚燒自己儒士的衣物,投筆從戎。先率眾避走金門,於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老爸鄭芝龍的舊部屬,而後在小金門烈嶼鄉,誓師【反清復明】
鄭成功很爭氣,先後轉戰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分,多次幫助明朝宗室、百姓渡海定居臺灣和東南亞各地。據說當時海外華僑商人領取【鄭府權杖】和【國姓爺】旗號,還可以當作護身符,保證海路安全咧……後來是一長串故事@#%^……鄭成功和荷蘭人幾番交戰終於拿下臺灣……
附註:鄭成功和老爸因意識型態不同而決裂,鄭老先生喜憂參半吧,喜的是將兒子教得很好,憂的是將兒子教得太好…唉,人生好難呀~
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率軍渡海來臺,擊敗荷蘭人,建立漢人政權。本圖綜合現今各學者的研究成果,將鄭成功渡海登臺的路線分為三段
第一段:永曆十五年(1661)三月二十三日(陽曆4月22日),鄭軍由金門料羅灣出發,三月二十四日(4月23日)到達澎湖,鄭成功駐蒔內嶼
第二段:三月二十七日(4月26日)由澎湖出發,至柑桔嶼阻風,返回澎湖
第三段:三月三十日(4月29日)由澎湖再出發,四月一日(4月30日)早上到達鹿耳門水道,中午鄭軍船隻趁漲潮通過鹿耳門水道,最後由禾寮港登陸臺灣
以上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王祿驊 整理https://thcts.sinica.edu.tw/themes/rb05.php
1967年6月,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視察前線,認為鄭成功當年以金門為基地,抗清復明的忠義精神,以及驅逐荷蘭,開拓臺灣的豐功偉業,應當建祠祟敬謹記。於是在當年鄭成功海上觀兵之處的夏墅村高崗,建立祠堂,此高崗之對岸也正是鄭成功故鄉福建南安所在地
1969年完工的延平郡王祠,祠前牌坊正面題字「忠肝義膽」,兩側建有涼亭,名曰「浩然」與「正氣」
祠前牌坊背面題字「浩然正氣」,牌坊往前直走即是海岸,可遠觀金門大橋,也是當年鄭成功海上觀兵之處
「延平郡王祠」在藍天、綠樹襯托之下的紅柱、白杆仿古宮殿建築
內部陳設非常簡潔
最為吸睛的就屬這個明代古戰車留下來的「轂轆」,為當年鄭成功遺留金門戰車的輪子
根據史料記載,自明末清初,金門的發展史與鄭成功有密不可分的連結
除了「延平郡王祠」所在地是鄭成功觀海練兵重地,臨海可遙望福建南安故鄉之外,現今的金城鎮「莒光樓」是放置古砲之所,「舊金城」是當時造船之處,「點將石」、「國姓井」、「萬人井」也都有鄭成功留下來的遺址
離開延平郡王祠時,天氣正炎熱,館方正為草坪灑水。遙想當年鄭成功為了建造船隻,大量砍伐金門島的樹木,島上居民因此鎮日飽受飛沙走石之苦,後世才又廣植綠披,金門才得幸不致成為禿島呢~
草坪前方的砲臺,據推測可能是鄭成功臨太武觀兵時所遺留
據說,「夏墅港」建有鄭成功衣冠塚,此次並未前往
國學大師錢穆曾經說過:「知道歷史,便可知道裏面有很多的問題。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
金門延平郡王祠的建立,也是當年領導者為了鞏固統治權的一段歷史,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