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人間最後淨土:西藏色拉寺辯經

西藏語,玫瑰是【色】,神仙是【拉】

據傳距今600年前明成祖永樂年間,格魯派開山祖師宗喀巴弟子修建寺廟時,此地長滿野玫瑰而命名【色拉寺】

辯經是藏傳佛教喇嘛攻讀經典的必要方式,藉由激昂爭辯經論的過程覺察、思辨善知識,而善講、雄辯、著作,正是成為藏傳佛教學家的必備條件

辯經通常在寺院的空曠之地或者樹蔭之下舉行

辯經的方式不一,包括一問一答、一問數答、多問一答等

由坐著的人先立論,說出觀點,反覆問為什麼,每一件事都追根究底問到底,再由站著的人破解

彼此藉由這個過程爬梳出經絡義理以及對宇宙生命真諦的理解



辯經時站著的一方在激昂答辯時,會先喊出「底」,再配合擡手、拍手、伸直、甩珠等深層意涵的手勢,其意義如下:

→喊「底」:象徵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心咒是嗡啊惹巴札那底(om a ra pa ca na dih),喊「底」,

代表現在要透過(辯經)的儀式,啟請文殊師利菩薩開啟智慧,以釐清事理


→右手高揚(向後):代表文殊師利菩薩在身後
右手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響聲:代表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切都是眾緣合和,而且掌聲稍從即逝 喻意無常 
→手拉起來,將唸珠提起甩到左臂上

→右手高揚向後(下)再拉回伸直,掌心向下,代表通過內在的智慧及善念,煩惱、疑問壓下去除~

由於不是爭辯輸贏高低,而是源於找尋真理的清淨心,所以過程之中,即便雙方面紅耳赤、火花四射,旁觀者仍然不覺得是在爭吵對立,空氣中反而盡是法喜充滿的氛圍


辯經院落僧侶眾多,在數百公尺外即可聽聞感受到吵雜、熱烈的辯經聲響~

寺院牆角的母子三人入神忘我地觀看辯經僧眾們的恣意豪情……

冬季午後,色拉寺的喇嘛們辯經之後的集會



冬季沒有遊客,很幸運寺方允許拍攝辯經過程

色拉寺請的
【金剛結平安符】安掛在車上

人間最後淨土:西藏岡仁波齊峰轉山

《大藏經・俱舍論》記載:印度往北有座【須彌山】,相傳在佛祖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等同十三圈,增加十二倍的功德,並洗盡一生罪孽,可五百輪迴免下地獄之苦;而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

【須彌山】即是西藏岡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峰,藏語意「寶貝雪山」,梵語意「濕婆的天堂」,印度人認為濕婆住在此山中。藏傳佛教和印度教都以此山為宗教聖地,轉山需三天時間,總共57公里

隸屬於岡底斯山脈系的岡仁波齊峰,外觀呈現階梯式聳立於高原之上

有一說法是其本身就是一座最大的金字塔,具有極其特殊的能量。(曾經有四位專業登山家,登上岡仁波齊峰的某一峰頂 後來在一兩年之內,因快速衰老及疾病而逝世)

埃及獅身人面像正面指向西藏岡仁波齊峰二者都是北緯30度

【獅身人面像】到【岡仁波齊峰】的直線距離等同於【墨西哥馬雅金字塔】到【智利復活節島摩艾雕像】的直線距離

【獅身人面像】、【岡仁波齊峰】、【墨西哥馬雅金字塔】、【智利復活節島摩艾雕像】,此四個地方的緣起迄今仍然是人類文明史的神秘謎團……

以岡仁波齊峰為中心,孕育出四種不同文明和宗教的源頭

岡仁波齊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孕育了以天國【馬】、【孔雀】、【象】、【獅】四種神物命名的四條河流,分別是:
岡仁波齊峰以東,馬泉河→→→西藏母親河雅魯藏布江源頭
岡仁波齊峰以南,孔雀河→→→印度母親河恒河源頭
岡仁波齊峰以西,象泉河→→→西藏阿里地區母親河,也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印度河的支流
岡仁波齊峰以北,獅泉河→→→印度河源頭

印度教視岡仁波齊峰為世界中心,岡仁波齊的西藏語意是「神聖偉大的神靈之山」,古印度語意是「濕婆的天堂、神的天堂」

藏傳佛教也吸收印度教中世界中心的說法將岡仁波齊峰視為佛教經典中的宇宙中心【須彌山】

因此,古今中外許多高僧來到岡仁波齊峰講經修行,而後也展開了岡仁波齊峰轉山路線

岡仁波齊峰也是舉世罕見不同國籍、不同種族、不同宗教,包括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古印度教)、藏傳佛教、佛教徒祈禱膜拜的第一神山





岡仁波齊山腳下白色帳篷區是基地補給站,也是來自各地轉山(信徒)的暫歇處(4678米)

塔青(轉山起點,4678米)

虔誠的藏人不是一步一腳印的膜拜,而是五體投地一步一身子的頂禮膜拜

即便是所有的行李都由犛牛袱駝,但是在海拔5200米的冰川區仍是舉步維艱

我用盡了每一個呼與吸的動作,做體能的極度挑戰……

稀薄的氧氣、艱困的石頭路、刺骨的冰川、驟晴驟雪的天候、與犛牛馬匹爭路……

千百年來,不知斷送了多少藏族、印度人、尼泊爾人的寶貴生命

但是,那屬於宗教根深蒂固的堅實信仰,仍然趨策著每一位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古印度教)、藏傳佛教、佛教徒,視朝拜這座海拔6638米的岡仁波齊山,為終其一生的職志






藏族朋友們一再提醒,在海拔5000多米的冰川空曠處,如果想歇會兒,千萬別坐下,只能站著休息二至五分鐘,調整好呼吸就得立刻上路……否則難保證……

的確,這種地方未見任何動植物的氣息吶~~~

素不相識的善良母女三人,不時主動牽起我的手,讓我跟隨她們的腳步節奏前進….

探出頭來,自得其樂,不愧是演化數千萬年生命力強悍的囓齒類~~~~~

調整氣息之後,準備登上地勢陡升的卓瑪拉啞口(5660米)



山頂上滿佈寫上經文

藍、白、紅、黃、綠,不同顏色分別代表滅除人世間的愚痴、瞋恨、貪戀、我慢、嫉妒的風馬旗

佛神接收了旗面上的佛語、佛意,將帶給萬物眾生祝福

藏族水馬年,轉山一圈等於非水馬年轉山十二圈

藏族的說法是,轉神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

轉十圈可免受輪迴之苦

轉一百圈者,便可立地成佛

轉山那一年,恰巧是藏曆水馬年,當時並不知有藏族的民間說法,也不知有《大藏經・俱舍論》記載的功德

親眼見到綿延於途中的朝聖者,若因高山症反應或體力不支休克死亡,未見親友哀戚耶,反而認為能往生於神山之下,是神佛的眷顧,極大的福報

不論是否清洗多少罪孽,我個人可以肯定的是,在轉山的過程中,第一次知道【呼吸】是怎麼回事……在平均海拔4800米(4675~5660米),走了三天57公里,可以存活下來,絕對是神佛的庇佑呀~~~

人間最後淨土:西藏拉薩市場與市集

【拉薩之旅】,作者Alexandra David-Neel,是法國女子,曾經在北印度完成喇嘛訓練,精通梵文及佛教哲學,並且通曉藏語

1923年與喇嘛養子兩人喬裝成乞丐母子朝聖者,以四個月的時間歷經各種艱難險困,徒步穿越祟山峻嶺最終到達雪域西藏

Alexandra David-Neel將這段生死歷程,以及深入西藏所親炙的山水、百姓、宗教……以靈活中帶著肅穆的筆調呈現給世人……

這是我接觸西藏的第一本雜文書籍,好看極了~~

篤信密宗的友人,每週都要火供一次。友人所屬的密宗團體要前往藏區參拜了,我也就跟隨踏上了「人間最後的淨土」~~

拉薩是西藏首都,也是藏區最繁華的城市,飲食是當地特有青稞製成的糌粑以及牛羊肉,日常生活舉目所見都與宗教有關……

糌粑是藏族最主要食物之一,原料是青稞或豌豆曬乾後炒熟,磨成粉再加工製成
乃糌:青稞製成
散瑪:豌豆製成
散細:去皮豌豆製成
華散:青稞+豌豆製成

做酥油茶的茶葉,藏族習飲的酥油茶,其茶葉大多產自四川、雲南或藏東

製作酥油茶的「董莫」(臼)和「甲羅」(杵),以及藏式木製容器

火塘一角,正在製作每日必備的酥油茶

奶渣是酥油提煉後剩下的物質再予以燒煮、蒸發,是藏族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喜愛的零嘴

藏式奶渣做成一串,非常優質的營養補充品。口感堅硬,奶香濃郁,含在口中許久不化散,常見當地居民一整串放置袍兜中,隨時撥取一顆,當做零嘴

農(牧)民自製的酸奶(也是我的最愛之一),白糖置旁可自行添加

品質好的黃油做酥油茶,較差的做酥油燈

街頭販賣食用油的小攤

冰糖等糖塊(前方的葡萄乾來自新疆)

料理使用的醬油,鹽,以及產自西藏、尼泊爾和印度的香料


西藏冬天的糖葫蘆,外層的麥芽糖更加冰脆好吃

市場多販售牛、羊肉品
西藏高原海拔高、濕度低、日照強且長,微生物不易繁殖(一般人傷口感染少見化膿腐化)
肉品經年累月販賣也不曾見冰藏



藏民說「西藏沒有細菌,肉不會壞」(好像也是,SARS 噬虐全球,獨獨西藏未見波及)



馬鈴薯粉條,口感相當Q

馬鈴薯粉條小吃,當地人喜歡加很多的酸味和辣醬

藏身於巷弄中,只有當地人才會去的茶館,甜茶是最受歡迎的飲品(甜度是手搖飲料的超級重糖)

茶館也賣簡單麵食



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數千萬年前因為地殼變動,由海底隆起的高原

在藏區仍然可以撿到貝殼及礦石,曾經深潛於海底的西藏,一旦浮現在世人面前,藏族女子立刻毫不吝惜地將貝殼的風姿展露出來

藏族女子綴滿綠松石及山珊瑚的頭飾(不同地區,裝飾方式有所不同)




粗胚羊毛或牛毛

藏袍是大襟服裝,男式寬大、帶袖;女式稍窄,分有袖、無袖兩種

不同地域居民製作藏袍的材料不同

城鎮採用高級毛料;農區採用氆氌;牧區採用毛皮

僧侶服


藏區隨處可見的毛貨舖


這款帽子藏語稱「霞冒加賽」
「霞冒」:帽子
「加」:漢
「賽」:絲
總意為「漢地金絲帽」,保暖性極佳,男女均愛配戴

西藏日照強、風沙大、氣候多變,因此民眾多戴帽子。這款式男女都適戴

販賣布類的一角

藏式布莊、布類及頭飾用大多色鮮麗

色彩鮮艷的藏族襯衫、幫典、藏袋等

白色、黃色、紅色的(仿)絲布幅「哈達」,使用於不同場合,包括,謁見高僧或師父時的敬獻、主人掛於訪客的頸項上和手中的敬禮、同附於禮品中的敬意等



寫滿經文的天馬旗(五色旗),有五種顏色:藍→水,綠→風,紅→火,黃→地,白→空,廣泛施掛於家戶、寺院、山巔,隨風飄揚逢蒙神佛庇佑加持


藏宅不使用玻璃窗,而是使用色彩鮮艷吉祥八寶圖案的門帷、窗簾或隔簾


每個藏人家中都會用到的銅器



供佛、煨桑、除障、避邪、去晦、淨化的甘丹草


氆氌、馬鞍、鈴鐺、轉經輪

氆氌是手工織成的粗毛呢,原是白色,但一般都染成黑色,普遍使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帳篷、門帳、衣、帽等

馬騎、牲口用品

碗、杯、盤、鐲、戒指、鼻煙壺等玉器及三尺長的法螺(法器)



拉薩文物店,包括:頭蓋骨法器、法輪、天輪、天珠、玉石等


西藏地毯,小的稱卡墊

「唐卡」是將莊嚴的佛像、歷史故事、民間神話、生活百態等宗教圖樣繪製在布面上,色彩豐富,線條精細

大多來自尼泊爾和印度的香料及染料,有些是礦石,需自行研磨

藏文專賣書局


市場與市集是販賣者與消費者的經濟互動之所在,是在地生活的縮影

許多販賣者將一生的心力投注於商品的生產、製造與開發

對消費者而言,市場與市集除了購買生活所需,也是交換生活情報所在地

於是乎,在彼此交談、關懷的互動過程中,自然產生微妙緊密的情感聯結

因此,就外來訪客而言,市場與市集成了體驗當地風土人情的必訪之地……

但是,隨著資訊、科技、交通、旅遊的快速發展與變遷,在地傳統風貌的保存益發不易

而且北京政府大舉建設西藏,許多藏區的特色都被漢化了

看了朋友去西藏拍的照片,發現西藏原味已快速流失,尤其是拉薩等大城市的原味藏民攤位,已被百貨公司和商業廣場所取代

希望可以藉由wow留下在西藏市場與市集所見所聞的吉光片羽……